央廣網青島4月1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從1997年新中國第一批私立博物館獲批建館,私立博物館已經在中國發展17年,但記者調查發現,青島絕大多數的私立博物館在夾縫中艱難前行,難成氣候。私人博物館常常是一個人的夢想,但當夢想照進現實,這條路並不好走。
  在青島嶗山張村河沿岸,一個約2000平米的院落里,坐落著一家在全國鼎鼎有名的私人博物館——漢畫像磚博物館。12個展廳精心陳列著軍旅收藏家張新寬一生收藏的幾千塊漢畫像磚、漢畫像石。張新寬的夫人楊敏告訴記者,老兩口已經為它花上了大半生的積蓄。
  楊敏:“光建這個館已經現在突破200萬了。我們來的時候,這裡是個垃圾坑。建下來接近50萬。它不是光弄弄房子,一個展廳下來光那展櫃就要好幾萬。既然這樣,我們無怨無悔。”
  走進展廳,一幅幅2000多年前的漢代生活畫捲在眼前栩栩如生,每一塊都是散落在民間的瑰寶。令人遺憾的是,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漢畫像磚卻因為地處偏僻,吸引不來散客。
  楊敏:“現在來參觀的大部門是專家、學者,散客非常少,因為我們地方比較偏。”
  每位游客10元錢,還可以得到一本印刷精美的畫冊∶牌幣怨菅蕕比皇遣豢贍芡瓿傻娜撾瘢衲旮霉莞嶄棧竦檬欣�50萬元的扶助。即便如此,楊敏說要運營藏品數量如此龐大的博物館也並非易事。
  楊敏:“工人工資,整個費用,再加上我們要請專家學者來解讀什麼的。100萬我才能正常運行。非常需要社會的支持。”
  即使舉步維艱,夫妻兩依然堅守著最初的夢想,從來沒想過,讓哪怕一塊兒磚上市流通。
  楊敏:“展出來的所有加起來大概有3000多件,還有1000多件放置在倉庫里。早在2008年,人民日報有一個部主任,他說,你完全可以交換一批作為資金流動。我說我們一塊不賣、一塊不交換、一塊不送人。目前還有點兒老底兒,抗吧。抗不住再說。”
  政策限制、土地拆遷、資金短缺等因素成為許多私人博物館的致命傷。
  楊敏:“成立博物館跟成立公司不一樣。成立公司必須要到工商局註冊,按照那套嚴格的程序。成立私人博物館掛個牌行了,這是現在很尷尬的一件事。”
  青島市博物館協會某工作人員的這番話可以說道出了私人博物館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與缺失。青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劉立強告訴記者,對於民間博物館的建設,國家曾經出台過相關意見,之後南方一些城市也先後推出了鼓勵、扶持政策,但效果差強人意。
  劉立強:“我扶持你,建這個館。我可以給你30萬、50萬的政府補貼,但是後面可能開了不到1年。有些就關門了。”
  由於牽扯到消防、安保、文物評級,甚至門票定價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一個美好的私人博物館之夢要走進現實需要一系列的規定動作。劉立強表示,目前全國私人博物館最終成功註冊登記的還是少數。
  劉立強:“目前青島民辦博物館註冊登記的就一個青島膠東民俗博物館。咱們實際上有幾家館都已經成立了,你比如說:韓家魚宴館、漢畫像磚,還有金銀石,效果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從審批,要由省文物主管部門來進行審核,然後到民間組織管理局作為非盈利的社會服務機構來進行註冊登記。”
  像韓家村的魚宴博物館因為校方設施不符合標準,被卡在了門外。而漢畫像磚博物館一直在等待省文物局的文物審批。  (原標題:私人博物館身份、政策缺失 在夾縫中艱難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dwtwn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